海尔兄弟完成合体
现实证明知乎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无论平台靠广告还是内容提供者靠打赏,流量都是基础,知乎也因此比同时期的豆瓣、天涯、猫扑等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不过正如创始人周源在日后的采访中所说:“一个很小的圈子,你把它扩展到 1000 倍和一万倍的时候,它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内容质量会严重下降)。”内容质量下降导致寻找优质内容的时间成本上升、优质回答受到关注下降,一些元老因此出走。 更大的威胁则来源于新竞争对手的出现。
知乎深陷“代际冲突”时,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也迎来高速发展期,垂直类网站衰落、微信公众号兴起、悟空问答微博问答等其他知识社区出现,资金实力更雄厚的竞争者重金挖走了上百名优质回答者。 据陆远介绍,这部古偶剧本共有 24 集,由于此类题材受欢迎度较高,影视作品播出后大多反响不错,因此也吸引不少影视投资人前来接洽。 不巧的是,2019 年 3 月,广电总局对各大电视台下达了新规定:所有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每月以及年度播出古装剧总集数,不得超过当月和当年黄金时段所有播出剧目总集数的 15%。这意味着此类题材的电视剧,很难上星播出。受此影响,原定 2019 年 3 月 27 日播出的古装神话剧《新白娘子传奇》被撤档,《东宫》等作品也被从视频网站首页推荐列表上移除。 陆远的剧本题材,与限古令撞了个满怀。不少投资人为了规避风险,暂时搁置了对此类题材的推进,陆远只好调整方向,转向网络平台。“网络平台这些年一直都在买片屯剧,为平台补充内容,当时三家平台知道这个项目之后,都找过来看了项目并透露了合作意向。其实三家给到的投资、资源基本上差不多,我就选择了一家预计推进流程更快的平台。” 拒绝了其他两家之后,为了适应平台的短剧风格,陆远把剧本做了调整,原定的 24 集分为前后两季,每季 12 集。“修改的过程中,平台也派了责编跟着我修改、调整,前后大概用时一年,而调整后的项目也顺利进入大厂过会(平台的内部大会评估流程),可以说离签合同就差临门一脚了。” 据陆远透露,项目进入大厂后,评级小组均打出了A+ 的评级,预估投资 1 亿元,平台按照自制剧的形式推进并全额投资。按照惯例,陆远的影视公司作为承制方,可以拿到7-10% 的承制费,也就是 700-1000 万元之间,除了项目承接费用外,他的剧本也能拿到不菲的版权费。 修改剧本与推进合同是在同步进行中,作为项目承制方,陆远已经给平台报过制作团队名单,包括美术、导演等制作团队,其中首选是哪个团队、备选是哪个团队都已经跟第三方团队做了接洽,这些合作团队报出的预算都在平台评估的范围之内。 合作流程推进到这一步,陆远觉得基本上是稳了,就在他对这个项目进行摄制筹划之际,平台制片人突然改口说要换个承制方,要跟自己指定的团队合作。 陆远表示,“如果刚开始按照市场行情收购,可能我就卖掉了,但是现在我参与这场剧本修订已经近一年,加上剧本创作,一共耗时 3 年,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而且,如果卖了,作品完成播出后,编剧署名上,我会被联合署名的编剧挤在后面,甚至有可能都署不上名字,影视编剧就靠着作品吃饭,现在我完全被当成一个枪手在写作,怎么可能会同意?” 合作暂停之后,陆远久久不能释怀,他认为平台的行为完全是在欺凌中小影视公司。原本陆远打算靠此项目扬名,可是按照行业的规矩,项目在某家平台流转一圈又被毙掉,这部剧就很难再有出头之日。陆远说,“因为项目一早就确定与一家平台合作,也就拒绝与别家谈判。历时一年后,项目又在平台流产,大家不会觉得是平台的问题,只会觉得是你的项目太烂了。” 这种情况也同样发生过影视人杨帆身上,只不过相比陆远,杨帆的被动出局稍显体面一些。 据娱理报道,2018 年,杨帆所在的影视公司买了一本小说的 IP 准备改编,IP 作者在当时小有名气,各家平台知道这个项目之后,都表示出了合作意向。等到杨帆的公司敲定完一家意向平台,并耗时一年做完了全剧本、综合修改完平台意见、过完合同条款之后,平台的负责人突然要塞进来另一个承制方,让两方承制项目。 由于存在两个承制方,会导致项目很难进行下去,杨帆拒绝了平台的要求。在遭到拒绝后,平台方表示要收购项目,自己和指定的影视公司合作。 其实,项目走到这一步,杨帆的公司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收回来自己做,再去找别的平台合作,也卖不上什么好价钱,即便是再合作其他平台,第一可能面临被压价;第二其他平台会重新修订剧本,这些趟过得浑水可能会再次经历,新的平台依旧有新的喜好和要求,给出来的意见也不一样,没有人会直接接盘的。因此,卖掉项目,是杨帆唯一的选择。 独立制片人刘颖表示,过去几年,由于居高不下的版权成本,使得爱优腾三家视频网站纷纷下场去做自制剧,随着三大视频平台的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平台在内容制作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高,版权剧被平台自制剧挤走,平台和相关利益影视公司抱团,除了二环内的华谊、博纳等影视公司,外面的团队很难挤进平台的合作圈,导致二环外的独立制片人以及中小型影视公司接连转行或破产。 汪海林也持类似的观点,他向燃财经表示,最近几年,视频网站喜欢把蛋糕都分给了自己人,有的公司好不容易拿到了好项目,有机会跟平台合作,结果中途就被平台们给踢出局,项目被迫卖给视频网站。这样的事情,在影视圈里太常见了。 不过,一位接近视频网站的人士表示了异议,他说,好的内容,平台都求之不得。如果暂时没有合作的,也会保持一个良好关系。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纠纷的情况应该是个案,不能因此说平台有恶意打压的行为。“一般来说,投资上亿的剧,就属于大制作了,平台更倾向于用长期合作伙伴,也是可以理解的。” 平台用人任性 近几年,由于版权大战,内容成本水涨船高,使三家视频网站的亏损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18 年腾讯视频的版权支出达到 250 亿元,爱奇艺的版权支出为 100 亿元,优酷版权预算 300 亿元。 “每一部剧的诞生,其实都是一次豪赌。”一位接近网站平台的人士说,剧本要好,制作要精良,宣发要到位,剧越大,投入的钱就越多,所以,大部分制作公司,也都希望和平台合作,让平台来托底。“只有对自己的内容极度自信的团队,才会单独制作,再同时卖给所有的平台,这样能赚大钱,但也可能血亏,这部分内容,占比极小。” 同样的道理,平台在挑选内容的时候,肯定也会考虑回报率。而 IP,就是最简单的衡量标准。因为其他指标,比如内容质量,话题性等,主观因素更强。 陆远表示,在跟平台合作的过程中,对方衡量好作品的关键不在于剧本的质量,也不在于演员的演技,更多还是纠结于剧本是不是 IP,演员有没有流量。 “选角的过程中就曾强调,在预算的基础之上,尽可能请到最大的流量。一个剧本评级为B+,但如果能请到顶流卡斯就能被升级为A或A+,相反,如果剧本评级为A+,但是请不到好的流量,则会被降级。” 不过 IP 的流量效应,并不是每次都奏效。根据德塔文的统计,截至 2020 年 9 月下旬,各大网络平台共有 20 部总集数在 20 集以下的网剧播出。虽然播了 20 部,但是真正的精品、或者至少造成了一定社会反响的剧作,其实不足五分之一,且社会反响高的作品,基本集中于悬疑类型。
德塔文的统计显示,20 部网剧作品中,景气指数超过 0.9、即造成一定程度社会反响的剧作仅有四部,分别为《隐秘的角落》、《摩天大楼》、《龙岭迷窟》和《白色月光》。其中在 20 部作品中,有 17 部是由网络 IP 改编,但仅有三部造成一定程度社会反响,而三部原创剧本中,一部的《白色月光》已经出圈,从这个比例上来讲,IP 出爆款的比例并不算高。 (编辑:阿坝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