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推出“零排放”航空燃料
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2010 年之后的十年,又是智能手机市场快速崛起的十年,舜宇光学和欧菲光等大陆光学企业都抓住了这个机遇,从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我们也能看到,这背后,是二十年、三十年的积累,从给人代工到自主研发,都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坚定的意志力。 五、手机镜头市场天花板还有多高? 放眼整个光学镜头产业,企业的营收状况和利润状况都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一些净亏损的企业也在近两年扭亏为盈并逐步扩大利润面。
智能手机市场的总体规模虽然已经趋于饱和,但智能手机产品硬件升级迭代的速度却没有放缓,拍照从 800 万像素发展到 1 亿像素。摄像头的数量也从 1 颗、2 颗增加到 5 颗甚至 6 颗。 当时他坚定的提出要做手机上的光学镜头,我们都知道,2011 年之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互联网模式更是让各种新鲜功能快速传遍消费市场,就比如拍照。 有业内专家告诉智东西,其实舜宇就是乘着那一波智能手机爆发的浪潮而崛起的,最终成为手机光学镜头龙头玩家之一。 再看镜头模组大厂欧菲光,其经历不免有相似之处。虽然它相对舜宇要年轻许多,但也在光学产业中征战了近 20 年,也是老兵一枚。 欧菲光是由两家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而由于经营持续陷入困境,2001 年的时候找来了蔡荣军接管经营,他接手后,将业务转向消费电子光元器件。 但经过三年艰难前行,企业经营仍不见好转,2004 年 9 月,这两大股东直接将欧菲光卖给了蔡荣军,至此,欧菲光正式进入了蔡荣军时代,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欧菲光。 自始至终,欧菲光都没有放弃光元器件业务,一直全力攻克红外截止滤光片的技术研发,最后终于掌握了滤光片的关键镀膜技术。 经过几年努力,欧菲光一跃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大的红外截止滤光片厂商,市场份额一度占据了三分之一。 一位在光学镜头产业打拼多年的 “老炮”告诉智东西,“老蔡是做财务出身,所以对于资本的运作还是玩的很转的。” 2010 年 8 月 3 日,欧菲光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发行了 2400 万股,共募集资金 7.2 亿元。 也同样是在 2012 年,叶辽宁接棒舜宇的那一年,欧菲光开始入局手机摄像头。
2016 年 11 月,欧菲光抓准时机用 2.34 亿美元拿下了索尼华南厂工厂,一举跻身苹果供应商之列。在稍有风吹草动都能引起波澜的 A 股,进入苹果供应链也为欧菲光赚足了眼球。 植物肉的应用领域,集中在肉排、火腿、香肠、肉丸等即食便携领域,这与中国市场上 70% 的热鲜肉、冷冻肉,如蹄、爪、排骨、肉皮等冲突,人造肉能不能满足国内真实的消费需求? Green Common 门店员工也告诉连线 Insight,在菜品的打磨和研发上,要仿照出真实又符合内地消费者口味的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看好中国人造肉市场的 Beyond Meat,其 CEO 伊桑·布朗也表示,“我将努力改善产品,确保我们不是在输出美国口味。” 反过来说,这可能更加考验企业的研发功力,也决定了人造肉的风能不能继续吹。 3 风口能持续多久? 在中国,人造肉市场还处于早期市场。 大多数新兴的人造肉企业如珍肉、未食达、星期零 Starfield 都是近年来成立的,在整个食品产业链上,包括研发、生产、配送、渠道销售并不完善。 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秘书长薛岩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部分植物肉厂家缺乏产品标准意识,导致一些品控弱、口感差的植物肉产品流入到市场中,使消费者在购买试吃后对植物肉产生不好的印象。 薛岩还表示,将尽快与相关单位联合颁发植物肉食品产品生产和上市标准,借鉴国际上成熟的标准体系,逐渐加强植物肉产品市场监管和准入门槛。 国内人造肉市场规模比较小,其主要供应还是素食人群为主,比如寺庙、素食主义者,但这部分人群整体占比较少,也造成了人造肉的销售量不高。 目前获得融资的新兴人造肉企业正在加大了供应链的建设,未食达通过融资开启了自建工厂,进行产业化经营;今年 10 月底,星期零完成新一轮A+ 融资后,其深圳工厂也在加速进行中。 在此情况下,风口下的人造肉带动了国内产能规模的扩张,通过新的研发和生产工艺上促进人造肉的进步,带来产业升级。 深圳市齐善食品业经理郑策也对连线 Insight 表示:“有技术、有理想的人造肉企业能带来产业升级的,一些传统人造肉企业,它看风口的能力比较弱的,需要有人去带领它们进行改造升级。” 不过目前的问题是,国内新兴的人造肉企业并未树立一个标杆。在迈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和消费者认可度上,新兴的人造肉企业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盈利方面,相比于人造肉第一股 Beyond Meat 已经有了盈利迹象,国内人造肉企业还处于投入期,东宝生物研发的一款植物肉产品还未形成市场产品,并没有带来营收和利润。像珍肉、未食达、星期零 Starfield 这样的国内品牌产品大多还未上线。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也让人造肉仅仅停留在概念上。 国内人造肉受到资本青睐,也受到不少质疑。 郑策表示,“外行可能看不懂,现在市面上的人造肉都差别不多,很多新兴的人造肉企业不过是换了一个包装在宣传,顶多味道上有些差异。国内借着风口炒作,捞一笔就走人也有不少。”
除了贵,部分消费者也在怀疑人造肉是否真的健康,其所产生的人造肉产品是否真的低热量,对人体有益。 (编辑:阿坝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