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词曲创作者提供更多创作空间
2021 量子计算开源项目将以广泛和深入的贡献,大大降低学习和研究的成本,加速创新,并消减非科学因素撕裂量子社区的风险。量子计算还属于科学和工程并重的研究阶段,各个地区的科学家需要继续开放性研究,相濡以沫,携手合作。这是我们的信念,也是我们对 2021 年量子世界协同和平的祈愿。 趋势三碳基技术突破加速柔性电子发展 尽管折叠屏手机已经不是多么新鲜的事物,但我们世界的电子设备目前仍以“硬材质”为主导,柔性电子技术才刚刚起步。 柔性电子通过将电子器件制作在柔性基底上,使电子器件在经受弯曲、折叠、扭曲、压缩、拉伸、甚至变成任意形状后,仍可保持原有性能。柔性电子是一场全新的电子技术革命,将在发光显示、能源装置、电子标签、电子皮肤等方面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柔性电子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材料。目前多数的柔性电子应用场景,是对硅进行柔性化处理——硅在变得非常薄且尺寸非常小之后,会具备一定的柔性。但随着硅基半导体器件尺寸逼近物理极限,这一方法已日趋贴近天花板。其他的柔性材料还包括有机材料,以及将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相结合。然而,利用这些材料制备的柔性电子,距离硅基器件存在显著的性能差距。 碳基材料为柔性电子提供了更好的选择。碳基材料包括零维的富勒烯、一维的碳纳米管、二维的石墨烯、三维的石墨及金刚石等,这其中,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凭借优异的电性能、透光性特别是延展性,被公认为是柔性电子的“天选”材料。但一直以来,主要受限于材料制备技术,难以获得大面积、高质量的碳基材料成为限制其应用的最大障碍。 近年来,碳基材料制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0 年,研究人员在 8 英寸基底上成功制备了高密度高纯半导体阵列碳纳米管材料【1】,材料纯度可达 99.9999%,突破了碳纳米管集成电路关键的材料瓶颈,并同步开发了全自动的提纯和组装设备,具备了量产的技术积累。基于此种材料,研究人员还批量制备了场效应晶体管和环形振荡器电路,性能超越类似尺寸的硅基器件和电路。与此同时,石墨烯的大面积制备已经实现,特别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石墨烯材料,已经证明具备优异的电学性能。这些都意味着碳基集成电路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化基础,“碳时代”即将到来。 随着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发展,碳基柔性电子有望在医疗健康等领域率先实现规模应用。例如,“电子皮肤”可将外界作用于其上的力或热转换为电信号进行处理,让残疾人的义肢兼具美观和功能性;可植入的柔性电子设备为复杂疾病的治疗,如帕金森、癫痫、抑郁症等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1】北京大学《用于高性能电子学的高密度半导体碳纳米管平行阵列》 趋势四 AI 提升药物及疫苗研发效率 由于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和深远影响,医疗行业从未像今天这样高度重视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效率。以 AI 为代表的新技术被广泛关注,AI 在医疗 CT 读片、影像分析、使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录入病例等易于建立标准的领域,有着绝佳的工作效率与准确率,已经逐步应用在医疗诊断辅助领域。未来 AI 将从医疗影像/语言类等辅助诊断应用走向疫苗设计及药物临床研究,在疫苗化合物筛选、建立疾病模型、发现新靶点、先导化合物发现、先导药物优化及老药新用等环节上广泛参与。今年 12 月 1 日美国科学家首次用 AI 精准预测了蛋白质折叠形状,这将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疾病的发病原理并开发新药。 《Nature》数据显示:一款新药的平均研发成本大约是 26 亿美元,耗时约 10 年,成功率不到 10%。而一款新药从研发到最后上市,需要经过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以及审批与上市 4 个阶段。其中,药物发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一次研发的具体目标。这个环节又分为疾病选择、靶点发现和化合物合成几个步骤。其中仅化合物合成一步,一种药品就需要对 5000~10000 种化合物进行筛选,最后仅有 5 种左右进入最后的研究阶段。由于工程量巨大,所以药品研发的临床前研究阶段一般需要耗时 3 至 6 年。 AI 与药物筛选结合是未来明确的方向,通过筛选流程和实验过程模型化,利用虚拟药物筛选、模拟计算筛选出药物的高概率结构,可以大幅减少化合物筛选的时间消耗。而且 AI 的帮助不仅是新药研发,通过匹配、发掘疾病与现有药物之间的数据关联性,老药新用也能快速在其他适应症上给予有效性证明。 在疫苗设计和研发领域,AI 也将成为有力帮手。例如在研发的疫苗中添加化合物可以提升其功效,更好地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形成更多抗体。这个过程可以利用 AI 自动输入一系列已知的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有效化合物模型,与电脑合成程序产生的数亿种不同的化学化合物对比筛选,最终快速找到可能成为人类免疫药物的优质候选化合物。 人类未来将越来越多的借助 AI 等科技手段来提升疫苗设计/药物研发的效率和精度,所有依赖于计算、依赖数据经验和可模型化的环节,都值得通过 AI 智能化的方式去尝试解决。未来 AI 与疫苗/药物研究的规模推广离不开 AI 算法和云端的大算力调用,两者的结合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趋势五 脑机接口帮助人类超越生物学极限 脑机接口技术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这项技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接口分植入式和非植入式),已经逐渐从学术界渗透到创业圈。虽然离实用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毫无疑问,人类朝着大脑与机器融合的伟大目标,向前踏出了一大步。
植入式脑机接口相比非植入式头皮贴片方式精准度更高,可以编码更复杂的命令,但非植入式更安全,接受程度也更好。目前各个脑区里研究比较充分的有运动皮层、感觉皮层和视觉皮层;其中运动皮层脑机结合已经可以做到用意念控制机械手完成简单的三维运动、手腕方向和手指握力,例如机械手移动和抓握,但太精细的动作做不到,这也是未来需要攻克的方向。 如果这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话,继续点开来看,发现这些用户 Star 了几个相同的项目,而且只 Strar 了这几个项目。此外,这个项目的 Fork 少的可怜。这样来看,某宝刷量显然无疑了。 当然这种低配刷量行为比较少见,目前也存在一些高质量的假粉丝,漏洞也相对来说少一点。 就目前来看,无论是企业、团队还是个人项目都存在买 Star 的行为,其中多为垃圾项目,但也不乏高质量的项目。但无论质量如何,该行为显然会严重破坏开源生态,让用户无法通过 Star、Fork 等关键指标快速判断自己的需求。 为何「刷星」? 首先 Github 是全球最大的开源开放平台。有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在 GitHub 的开发者数量增长迅速,仅次于美国,数量位居第二。在过去的 12 个月里,仅中国开发者已为 GitHub 贡献了 550 万个项目。 在庞大的项目库中,如何让自己的项目脱颖而出?除了保证项目本身质量外,也需要适当的推广和宣传,尤其对于企业而言,开源营销至关重要。 另外,Star、Folk、Match、Watch 以及绿墙等指标是用户们最直观的判断标准,因此也成了他们的营销 KPI。 对于其“有偿刷星”营销活动,SK 公司负责人也做过解释,他说:
一般来讲,企业或团队刷星,其项目均有一定的质量基础。其目的一是试图通过营销或刷星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并体验其产品。二是为了生存,避免被公司砍掉正在开发的有价值的项目。 对于个人刷星,其主要原因也有两点,一是为了便于求职。不少用户反馈开发者在求职过程中,尤其是面试大厂时,经常会被问到是否在 Github 有自己的开发项目。如果有开发项目,而且有比较理想的 Star 量,显然会增加面试通过的几率。 二是为了得到认可,寻求安慰。对于开发者而言,尤其是学生,开发和维护一个项目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项目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需要一些安慰和鼓励。但其中也不乏部分开发者纯粹是为了博得关注。
当然,不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不应该采取刷星行为。不过好在大部分开发者还是遵守 GitHub 开源规则的,并且对刷星行为是强烈抵制的。我们要知道,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交流平台,构建一个好的开源生态受益的是每一位开发者。 (编辑:阿坝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